(相關資料圖)
“我有一只小倉鼠,它有一身黑灰色的毛發,摸起來像絨球。”這段妙趣橫生的描寫,出自揚子晚報小記者金亦堯的習作《小倉鼠》。文中,他以孩子獨有的童真視角,將家中小倉鼠的萌態與相處的溫暖刻畫得淋漓盡致。
11月18日下午,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對金亦堯及他的指導老師潘靜倩進行了采訪。潘靜倩不僅是金亦堯的媽媽,更是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江陵實驗小學教育集團三淞路小學的語文老師。雙重身份的疊加,讓她在孩子的寫作培養上有了更獨特的視角與方法。
“我寫這篇作文,是因為去年家里養了一只小倉鼠呀!”接受記者采訪時,金亦堯得意地分享道。“每天放學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給它喂堅果、摸它軟乎乎的毛,還總跟小伙伴說我的小倉鼠最可愛!”金亦堯表示,正巧語文書上講到寫小動物的單元,他立刻就想到了這位“好朋友”。
“先看它最特別的地方!”談及寫作心得,金亦堯分享了自己的小技巧。他先聚焦小倉鼠的局部特點“耳朵圓圓,小小的”“黑玻璃球似的眼睛”,再勾勒整體模樣,“全身裹著黑灰色的短毛”。這種“先局部后整體”的觀察方式,讓小倉鼠的形象瞬間立體鮮明。除此之外,他還特意加入了和小倉鼠的互動細節,讓筆下的小倉鼠更顯靈動可愛。
“作為語文老師,我認為‘不能讓寫作成為孩子們的負擔’,”潘靜倩說,小學生普遍對“寫作”有抵觸心理,所以她從不會直白地布置寫作任務,而是用“當小作家”這樣親切的稱呼拉近距離,幫孩子卸下心理防線。在方法指導上,她會用思維導圖為學生搭建思維支架,引導同學們梳理事物的核心特點,再教授“先局部后整體”“加入細節描寫”等技巧,摒棄套用固定作文模板的模式;同時,她在班內創辦了名為“初語”的電子版作文周報,每期圍繞同一主題收錄優秀習作,讓學生在作品發表中獲得成就感,進一步激發寫作興趣。
無論是作為老師還是媽媽,潘靜倩都格外注重“生活與寫作的鏈接”。“讓孩子寫接觸過、有感情的事物,才能有話可寫、有情可抒”。在教學中,她會用思維導圖為學生搭建思維支架,引導孩子發散思考,再給予具體方法指導;在家中,她還會通過家庭共讀的方式培養金亦堯的閱讀習慣。“孩子說得多了,思維就活躍了,寫作時自然能把心里的話流暢表達出來。”潘靜倩說。
雙重身份的切換,讓潘靜倩既能用專業的教學方法為孩子搭建寫作框架,又能以家長的細膩陪伴為孩子積累生活素材,“寫作方法是幫助孩子把話‘寫順’,讓孩子多說多看才會有話‘想寫’,兩者結合,文字自然就有了溫度和生命力。”潘靜倩說。
揚子晚報蘇州小記者工作室主持人 徐澤彤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周曉青
校對 陶善工
關于我們| 聯系方式| 版權聲明| 供稿服務| 友情鏈接
咕嚕網 www.www8678df.com 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2008-2023 By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2022009963號-10
聯系我們: 39 60 29 14 2@qq.com